总需求/总供给 与物价水平的关系。总需求/总供给 为横坐标,物价水平为纵坐标
1.总需求曲线
a.货币主义学派观点
物价水平 * 总产出 = 流通速度 * 货币供应量。
等式右边被当作常量,因此 物价水平 与 总产出 成反比,物价水平下降 => 总需求增加,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
只有 货币供应量增加, 总需求曲线才会向右位移(同一物价水平上,总支出增加)
b.凯恩斯主义观点
总需求= 消费 + 计划投资 + 政府支出 + 净出口
物价水平下降 => 实际货币供应量上升 =>利率下降 =>净出口、计划投资上升
因此,总需求曲线也应该是向下倾斜的。
不过,与货币主义学派不同的是,凯恩斯主义认为 政府支出、净出口、计划投资的变动也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位移
c.两种观点都承认“挤出效应”:政府支出增加,会导致净出口、消费、投资的减少。
货币主义学派认为政府支出的增加会被其他方面的减少完全抵消,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它只能被部分抵消
2.总供给曲线
物价水平提高=>鼓励供给=>供给曲线向上倾斜
劳动力市场紧张,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,工资水平上升,其他生产成本上升 => 生产成本增加=>总供给曲线会向左位移(同一物价水平上,总供给减少)
3.需求与供给的短期均衡
存在一个均衡物价。如果当前物价高于这个水平,总供给就会大于总需求,因此供给方会慢慢减少供给,直到达到均衡
4.需求供给的长期均衡
总产出有一个固定的“自然率水平”。经济有一个“自我纠错”机制,使自己趋向于这个自然率水平。(因此:如果生产率不变,需求拉大了,以后又会降下去,白瞎了)
为什么会这样? 经济比自然率水平繁荣 => 失业率比自然率低 => 劳动力市场相对紧缺 => 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提高 => 企业利润下降 => 总产出下降,一个轮回
用解析几何的观点:
a.总需求曲线向右位移 => 短期内,新的均衡点代表了更多产出 => 同时物价提高 => 工资不得不提高 => 企业成本提高 => 供给曲线向左位移,直到产出回到了自然率水平(但是,物价和工资两个名义量却提高了)
b.原材料价格上涨,总供给曲线向左位移 =>短期内,新的均衡点代表更高物价水平,更低产出水平=>同时失业率提高,劳动力市场供应增多 =>工资变低=>企业成本缩减=>供给曲线又向右位移,直接回到原来的均衡点
5.既然长期中产出不变,经济能够自我纠错,为什么还需要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?
因为自我纠错非常慢,需要积极干预来加速回归
6.然而,“自然率水平”不是完全固定的,因此。如果 总产出增长后再回缩,那么回缩量可能小于增长量